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李白敚孙山甫云三石子诗不作唐以后语尽/洗剽 繁陋之习一裁于造化性情之真传也)

   (必/远)
   (诗话何仲默视学秦中景叔亲受诗法 谭必
移/日故其诗整而不浮可与许少华肩并馀蔑有)
   (过焉/者)
  燕歌行
西日不再中东流无回波人生 (第 35b 页)
  批南宁府表扬先哲申
㩀南宁府申称北门外高岭原有庙宇以祠宋枢
密使狄武襄公青经略使余公靖枢密直学士孙
公沔邕州太守忠壮苏公缄 推官忠悯谭公必
(第 24b 页)
  三公者邕人建以祀先正有功德于民者也南宁古邕
州皇祐中侬贼倡乱攻城杀将顺流而下九郡俱破肝
脑涂地仁宗患之乃遣宣徽使狄公青经略使余公靖
枢密直学士孙公沔帅师三公同心戮力部署将校指
授方略侬贼遂平一方以宁熙宁中交人入寇知邕州
苏公缄数出奇摧贼锋坚城固守力困城陷阖门自焚

死后又贼复陷邕谭公必死之国朝追谥苏公忠壮
公忠悯
是二公者民至今思其功德不忘建祠合祀名
曰三公祠岁久倾颓春秋祭犹不废永淳令尝以复祠
请于督府吴兴闵公下 …… (第 3b 页)
  人臣之许国惟尽其忠之在已而利钝成败系于天者
有不可必也幸而事集功成身与名俱显安富尊荣不
幸事偾身危则忠正刚烈之气凝结宇宙间逼青冥贯
白日焄蒿悽惨自有以使人敬畏奉承而庙食无穷不
偶然也宋广西崇仪陈公讳曙先为广东路钤辖皇祐
四年五月侬智高叛逆犯邕横龚诸州侵扰日甚公部
裨殿直袁用辈闻狄武襄公将至欲先时擅功固请出
师公曰贼势方锐未可与争锋候狄公至同谋击之贼

不足平也用不听命遂溃于昆崙关遁去狄至诛袁用
辈公亦遇害焉是日阴晦不明军民荷公德泽者以终
非其罪奔走悲号相与立祠祀之狄后亦原其忠而致
祭焉乾道元年东坡苏公轼南迁惠州贻书张经略述
公之忠勇奏赠崇仪使隆兴初复赐额 忠悯
迄今几四
百年矣先是祠宇僻在委巷隘陋且年久湮圯弘治已
未夏六月桂卫长王辅白于镇守太监张公瑄乃慨然
(第 19b 页)
  熊本字伯通鄱阳人元丰中宜州蛮扰边徙本知桂州

至则谕溪峒酋长戒边吏勿生事请选将练兵代戍益
市马以足骑兵宜州遂无事民蔡宝□扇龙蕃与峒户
相雠杀欲引兵致讨以为功本质之色动缚而投之海
诸蛮以为神转运判官许彦先议通湖南盐于广西计
口授民度可得息三十万本言桂管民贫地瘠恐不堪
命议遂格本有功粤西然媚安石开边西蜀不无遗议 谭必
江西人元祐间邕州推官摄郡事会交人复寇邕
必辑兵抗禦力战不克交人执之欲诱以利必坚不可 (第 18b 页)
 也今也备尝而熟于见闻所谓士修于家而坏于天

 子之庭不可谓空言矣当是时使帝能假借优容则
 歆必能洞达民隐以周天下之务 谭必
能明辩邪正
 以解万世之惑兴必能详陈礼乐之原恽必能敷切
 风化之本则帝于夫妇父子君臣治化各得其全而 (第 10b 页)
  今天下号能文辞喜交游怀较然之志者如执事与飞
涛不数见仆尝获私于执事执事信其心而录其言在

京邸把酒剧 谭必
飞涛与俱有所得必相质执事来典
东闱从游弥月其后飞涛被谴绝域如隔世人见其诗
辄流涕执事又乞假归他同志有 (第 5b 页)
 费者。四端五典之达道是也。其所以然。则即隐也。故章句中和费隐。皆以道之体用释之。然中和主用工次第而言。费隐主发明道之体段而言。
似得本旨。而用工次第。不如曰主性情之德。
 
不识道之大则拘于琐。故细节无进步处。不识道之小则茫荡混沦。欠细密工夫。 子思必
分言大小。以救过不及之弊。朱子于章句。屡屡提掇。当着眼。
中庸本为忧道而作。则其虑似亦及此。
 胡不 …… (第 208H 页)
 潜室陈氏未发时。还有分别否。○众人未应物时。虽昏昧散乱。思虑未萌。似可谓之未发。然则未发亦有两样。但细推之。则此时虽无思虑。自是七情荡汩之馀。譬之水。风波乍息沙泥犹浊。则不可谓无波之水。故未发时无分别。
泛论未发。则固有两样。若言 子思
子未发。则未发只是中。中无优劣。岂有分别。以朱子这里岂有昏明。只还他未发之语观之。可知。
 三山潘氏 …… (第 210H 页)
 北溪陈氏曰。行乎夷狄。如孔子欲居九夷何陋之有是也。○此说。不如饶氏以苏武洪忠宣当之之为衬切。
似然。
 东阳许氏曰。引诗。本是譬喻说。○ 子思
引诗指实事。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非假借引喻也。
许说非是。
 朱子说第二条曰。风雨霜露。日月昼 …… (第 211L 页)
 

玉溪卢氏曰。献子尝师 子思。
○汪订曰。按春秋。仲孙蔑卒于襄公之十九年。是时孔子尚未生。乃谓献子师子思乎。
卢氏此说。似失照管。 (第 217H 页)
 先儒多以气质之清浊粹驳。分属于知愚贤不肖。以为禀气之清浊者。为知为愚。赋质之粹驳者。为贤为不肖。夫气与质均是气也。则分属言之何耶。
气质有以一身气与形质言者。又有以气上分气与质言者。中庸首章或问释修道之教节。盛言以气质清浊粹驳之禀。为贤智愚不肖之别。贤智愚不肖。岂可于形质上言也。至以惟圣人之心清明纯粹云。而

小注。清明以气言。粹驳以质言。此等气质字。皆于心气上言之也。心之气虽是一气。分其虚实。则实者为质。虚者为气。论语性相近小注。亦分言气之气气之质。质之气质之质。此等处不可泛看。学序气质之禀。庸注气质变化等质字。皆从心气上言。若以耳目口鼻四肢之质言之。则全不成义理矣。
 二十章。天下之达道五。 子思必
不以君臣父子为达道。而以孝慈仁敬为达道也。然其文与孟子所云不同。何欤。朋友之交。变信为交。亦何义耶。 (第 406L 页)
精爽。必言仁。金之精爽。必言义同。凡心气之发也。清粹而无私欲之杂。则性之乘此而发见者。必纯于和矣。故 子思必
于发而中节处言和。栗谷所谓善者清气之发者也。以此中节上必言和者推之。其言未发之中可知也。中云者。状性 …… (第 297L 页)
状言之也。若以为众人之所禀浊驳。虽不用事而不能不留在云。则其所谓中者。与圣人之中有间。栗谷答牛溪书。 子思
何不曰君子之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而乃泛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耶云者。岂不是名言耶。发时必无一分乖戾之 (第 298H 页)
气。洽然中节然后可言和云。则未发之时。此气不能十分湛一虚静。而顾可得以言中耶。是以 子思
既于已发之中节而言和。则其于未发。即言中者未发。则其气之已能十分湛一者可知矣。栗谷之言详味。则可晓然 (第 298H 页)
参军金公(始鸣)墓表(癸酉)
夫仁全一心之德。孝出于仁。是为百行之源。虽舜武周公之圣。 子思必
以孝称焉。况在匹夫之贱乎。近故汉城府参军金公讳始鸣。字声甫。性孝也。生八岁哭恃。死葬号擗。人不忍视。 (第 85H 页)
也。今以太极五常。判而二之。截然分置于阴阳五行之先后。则是岂名言之失而已。命与性固有在天在人之分。然 子思必
以之谓二字。置之于命性之间。接之为一句。则其不当以命性。析而二之也明矣。夫命即元亨利贞也。性即仁义礼 …… (第 112H 页)
前言。卞析如右。未知明者以为如何。
勉斋所论未发说辨
 或问既言气质之性有善恶。则不复有天地之性矣。 子思
子又言未发之中。何也。勉斋黄氏曰。性固为气 …… (第 116L 页)
有境界。今详其旨。则大本之中。实包善恶之气。而同在一处矣。夫气质之性。孔子言之性相近是也。未发之中。 子思
言之天下之大本是也。性体固情用不当相混。而才言未发。则大本而已。才言气质。则已涉用事矣。彼人之知寒识 …… (第 118L 页)
。性好怒则使之制外。性好忧则使之达生。又如菲薄饮食。不迩声色。此皆程子所谓忍性也。此果指未发而言乎。 子思
所谓未发。乃自戒惧而约之。以至至静而无所偏倚之谓。虽鬼神。不得窥其际者也。当此之时。岂复有气之善恶乎 …… (第 118L 页)
命之命。大学所谓顾諟天之明命之命。皆指未生之前矣。非我之所有而或谓之各正。或谓之顾諟者。不已迂远乎。 子思
所言。本自分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同一语法也。若以天命与性。判作二层看。则率性与道。亦当分作二 …… (第 121H 页)
专言理兼言气之别。故如是分之矣。非以命与性。分属于赋形前后而言者也。况天命之性。以理绝不同者当之。则 子思
非言本然之理。乃言气质之性。其可乎。先生提诲前后何限。而小子疑惑。往而滋甚。每每如是。似无冰释之期。 …… (第 121L 页)
之积气。则日月之行。势必由是水而已。其障蔽日光。宜不翅万万于山腰下云雨。而月魄之受日光生明。何欤。且 子思
子曰。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蛟龙鼋鼍鱼 (第 125H 页)
鳖生焉。货财殖焉。观乎及其不测一句。则可见其论水竭尽无馀蕴矣。地果浮在水上。则 子思
于水。必已曰大地载焉。否则亦不曰及其不测云尔。是则地果振河海而不泄而已。水果生鱼龙殖货财而已。尚璧窃 …… (第 125H 页)
说。皆得矣。程门记录之误。朱先生盖尝言之矣。岂朱门亦或不免于此。而往往有不合于先生雅言者欤。沙丈曰。 子思
之言。据地上一面为言。所谓六合之外。存而勿论者也。学者虽不言此等理。何害于格致耶。尚璧曰。文丈提起地 (第 125H 页)
以学为哉。
程子曰。识进则量进。不徒量耳。识进则才亦可进。
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子思必
不欺人。须用此力而卒无功然后。方自谓气质不可变。未晚也。
病中。贮清水一小铜盘。观游鱼戏书。
江湖孰 …… (第 279H 页)
识。则固无以知其性之所固有。以为力行之本。而虽知之而行之不力。则所明又非已有。而亦不足以复其性矣。故 子思
之言曰。尊德性而道问学。盖力行者。尊德性之谓也。穷理者。道问 (第 285H 页)
德性上用功。若德性上有不足。便须于讲学上著力。是所谓交致其功也。盖两事相为一事。一事废则一事病矣。此 子思必
以道问学。接著尊德性。以教天下后世也。
篇末临川吴氏说。虽其意有所偏主。而亦不害为救口耳之弊。但其末 (第 364H 页)
 七情理发。即子思以后。相传之宗旨。
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似乎理发。而其实不然。盖喜怒哀乐。易有不中节之患。故当其未发时。此心湛然无所偏倚。此谓之中。却缘此心湛然无所偏倚。喜怒哀乐之发。以之中节。中节者。合于理之谓也。合于理则

无不善。故为天下之达道。此诚天理之极也。然不可以此之故。并与喜怒哀乐而谓之理也。若喜怒哀乐即是理发。则 子思必
曰喜怒哀乐之发。是天下之达道。而无发而中节一句也。朱子所谓在中之理发见于外者。尤可验七情之非理发。高 (第 581L 页)
明以七情为在中之理耶。盖朱子之意。如曰在中之理。因喜怒哀乐而发见于外也。然则 子思
之言。朱子之释。不可谓七情理发之證也。程子所谓其中动而七情出焉者。此性发为情之语也。今以性即理。性发 …… (第 581L 页)
陶下图推演朱子之意。合辙勉斋之语。阐发昭晰。颠扑不破。洵斯道相传之诀。而高明所论乐浑全而厌分析。所引 子思
以下诸条。亦多牵强傅会底意。更取退陶重答高峰两说。虚心平气。益加究赜。则方见得真个宗旨矣。薰虽无似。 …… (第 582L 页)
中节。谓。与此有异。则其为达道。岂不太狭耶。四情果是在中之理之直发者。则不待存养之工。无一不中节。而 子思
必以戒慎等语。先揭此节之上者。诚以四情之发。有中节不中节。故于其未发。却下得静时工夫。夫然 …… (第 582L 页)
求教。而其后往复。更不及此。非退陶未之致思也。思之而无害于义。故置不复言者也。退陶说中图之义。而并举 子思
所谓中节之情。孟子所谓四端之情。此若可以为七情理发之验。而亦有未然者。盖此中图。即剔拨说也。无分四七 (第 583L 页)
。分限不同也。然则礼运中庸之言七情。盖言人之为情。有这七个般样。而皆是涉于形气而发。而有善有不善。故 子思必
曰发皆中节谓之和。既言中节。则其有不中节者 …… (第 519L 页)
耳。故四端则孟子初以为仁义礼智之端。而后乃直以为仁也义也礼也智也。朱子释之曰。因用而指其体也。七情则 子思
于其未发。而只曰中而不曰性。于其已发。而只曰和而不曰情。朱子论之曰。未发如处室中。东西南北未有定向。 …… (第 521L 页)
思立言之本旨也。夫中庸首章。发明道之体用。而一体一用。既有动静之殊。静时工夫。动时工夫。各有攸当。故 子思
以戒惧言之于不睹不闻之际。此则存养于未发时也。以慎独言之于曰隐曰微之处。此则省察于已发时也。其下又以 …… (第 527H 页)
致其意。引诗之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者。言静时之戒惧也。引诗之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者。言动时之省察也。 子思
分明以戒惧为静时工夫。慎独为动时工夫。而朱子之所以善夫胡季随之说者。自是平日定见如此。又岂有初晚之不 …… (第 527H 页)
一毫。若是善思虑正思虑。则又乌可无。然而这个思虑。亦或齐头并出。换面交生。则已失静之体段矣。
是故。 子思
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此盖言静中。犹加这个工夫。而程子解之曰。虽无见闻。见闻之理在始得 …… (第 531L 页)
  论理气
见于经传者。有曰道曰德曰性曰命。而这个理字。则不多见焉。惟易大传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所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所谓顺性命之理。 子思
所谓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乐记所谓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孟子所谓理义之悦于心。不过他数个句语而已。而 (第 532H 页)
 窃谓已发有中节不中节之异。则于未发。亦当有真底不真底之别。观于未发时气质在中之说。可见云云。
未发亦有真底不真底之别云云。是未发之前。已有

发后淑慝之根柢。我东先辈已有此论。然非中庸未发之旨也。未发若有真不真之分。则 子思必
不以未发即谓之中。独于已发言中节然后谓之和也。未发只是性。性之本体。曷尝夹杂乎。公曾往见解。未见有此 …… (第 366L 页)
在中之说。只是指所乘之泥土沙石也。虽未发而气质之美恶。已自在云尔。非谓中字里面。已有气质自在也。只将 子思
本语。咀嚼得未发下无一辞。已发下特下中节二字而得意味。则自当无许多说话。
 气之精英者为神云云。按气 (第 366L 页)
非矣。心既曰具众理。则安可独谓之气乎。又曰。七者约之为四。四者衍之为七。同实而异名也云云。四七若同则 子思必
以皆中节三字加于和字上。何也。孟子必以皆扩而充之。系四端之下。何也。四端则惟恐其不扩 …… (第 154H 页)
固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然而所就而言之不同。则亦不容无别。此则自混沦而说到分开。高峰之言曰。 子思
孟子所就而言之者不同。故有四端七情之别。非七情之外复有四端也。此则自分开而说到混沦。退陶,高峰所争。 (第 156H 页)